(正水之治。緩則築以防堤。急則行其疏鑿。)夫水病人。(脾胃為水氣所犯。故)目下有(形如)臥蠶。(水明亮而光潤。故)面目鮮澤。(正水脈沉。沉極則)脈伏。其人(胃中津液水飲。俱外溢於皮膚肌肉。無以上於喉舌。則為)消渴。(此皆水病先見之徵也。及其)病水(之勢既成。則)腹大。小便不利。其脈沉(甚而欲)絕者。(診其脈則為無陽。審其勢則為)有水。可(於扶陽中疏鑿其水以)下之。(俾水去則陽回。而元自復矣。)
此言正水病。腹大。小便不利。脈道被遏而不出。其勢已甚。子和舟車。神佑等丸。雖為從權救急之計。然虛人不堪姑試。余借用真武湯溫補腎中之陽。坐鎮北方以制水。又加木通、防己、川椒目以導之。守服十餘劑。氣化水行。如江河之沛然莫御矣。此本論中方外之方也。
#金匱要略淺注